被尘封的历史——英国FV4004/4005自行反坦克炮小传(中)

FV4004的主要技术特点
尽管二战中通过租借法案,英国向苏联提供了数千辆各型坦克,但当1945年5月战火在欧洲熄灭时,英国人却发现,苏联装甲集群已经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柏林阅兵式上,带有炫耀和恐吓双重意味的“斯大林”3纵队,成为了英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无疑,继掌握了数量优势后,斯大林的坦克正在建立起对西方的质量优势。西方世界突然发现,“战争结束了,但威胁却没有消失”。在如此心态的影响下,英国人不得不加大而不是削减对装甲技术兵器的投资力度。这其中仅仅为了对抗苏联人的“斯大林”3,从1945年到1947年间,英国人就在FV200系列的框架下,展开了多种重型坦克的研制。不过这些方案的设计普遍趋向复杂化,以至于进度缓慢,紧迫的政治形势却令人们失去了耐心。到1947年年初,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希腊内战问题,英苏关系已经明显的趋于恶化了。为此,1947年5月,英国政府通过了参谋长委员会的《总体战略计划》,确立了独立应对苏联威胁的防务战略,认为“阻止战争最有效的方式是,明确证明我们拥有足够的军队和资源”。于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重型机动式反坦克武器,FV4004自行反坦克炮方案于1947年7月出现在了英国工程师的绘图板上。
作为一种应急方案,FV4004的思路简单明了——在保障一定装甲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前提下,将为FV200系列准备的L1A1 120毫米坦克炮设法搬上“百人队长”中型坦克的底盘。应该说这种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FV4004方案的关键,L1式120毫米坦克炮的性能十分令人侧目。不可否认,二战中英国皇家军械厂生产的QF 17磅炮,是一件切切实实的杰作,由其武装起来的“荧火虫”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传奇,成为西线盟军的装甲战斗序列中,唯一真正能够依赖的“猎虎者”。
也正因为如此,出于对这门炮的极端信任,从较轻的“彗星”到稍重一些的A41,再到更重的“黑王子”,在战争末期英国坦克设计师的绘图板上,清一色的QF 17磅炮或是其改进型77毫米HV占据着它们的炮塔。然而,当1945年7月,52辆IS-3轰鸣着从柏林的街道上隆隆驶过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观礼台上的英国军人本能的意识到,面对这种经过“极度进化”的“斯大林”,曾经引以为自豪的QF 17磅炮已经过时了。不久之后,传来的“准确”情报,进一步证实了英国军方的担心——除了令人羡慕的机动和火力外,外形流线的IS-3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战列舰级别的装甲”,QF 17磅炮,包括装在“彗星”上的77毫米HV面对这样的怪物是无能为力的,即便是由QF 17磅炮扩膛而来的QF 20磅炮,如果与IS-3正面遭遇,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在一个自杀性的距离上与俄国人同归于尽。更何况,如果这样一种残酷的装甲绞杀战真实的发生了,那么即便1:1的交换率也是英国人无法承受的。与制造工艺精良的英国坦克相比,粗糙的苏联坦克一向以令人瞠目的生产成本而著称,如此一场战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在1947年7月,经过权衡之后,英国人决定直接将口径上接近苏制D-25T 122毫米坦克炮,但在“有效射程”上却保有较大优势的L1式120毫米坦克炮搬上“百人队长”的底盘。
展开全文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英国人强调的“有效射程”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反坦克武器战术技术诸元中,“有效射程”或“战斗距离”一般出现的比较多,特别是在北约和一些西方国家多半用这一概念。而我国与苏联则多用直射距离来表征武器的射击距离。但实际上,最大有效射程与最大直射距离并不是一个概念。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有效射程”或“战斗距离”这样一个概念。有效射程应当反映出,在实战条件下,武器的有效开火距离,因此它是与武器的射击效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与武器系统对目标命中率及弹丸对目标的作用效果有关。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使武器系统的射击效能达到予定的标准效能的射程称为有效射程。而就主要发射动能穿甲弹的坦克炮来说,由于穿甲弹是靠弹丸的落点动能对目标作用的,弹丸的速度随距离的增大而渐渐减小动能不断地下降。因此,穿透深度也在不断下降,存在一个极限穿透距离。举例来说,某坦克炮的最大直射距离是1700米,但其极限穿透距离却可能只是1000米,所以一般穿甲弹的极限穿透距离限制了有效射程的提高。但同时对于有效射程的衡量,还需要考虑到精度问题,毕竟能否穿透和能否命中,都决定了坦克炮对于预定目标的作用效能,因此只有综合考虑极限穿透距离和立靶密集度的范围,才能够认为一门坦克炮在“有效射程”这个指标上是客观有效的。显然,仅仅从“有效射程”这个字眼上,我们就不难推断,英国人眼中的L1式120毫米坦克炮有着些不俗的本领。
有意思的是,L1式120毫米坦克炮并非是一个纯粹的英国货,而是美制M58 120毫米坦克炮的英国版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性能的确出色,另一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政治因素。即便是在意识形态上更倾向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英国工党政府,也必须面对现实的国家利益——英国必须遏制苏联势力扩张式的西进,否则难保其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侵犯。然而考虑到,英国在战争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恢复国力尚需不短的一段时间,必须以巧妙的方法借助美国的力量,将美国人在政治上牢牢的捆绑在“不列颠的战车”上,为自己谋利。为此,时任首相的艾德礼和外交大臣贝文均明确指出,“由于东西方之间在背景和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无论过多少年,我们也不能希望同苏联之间达到比权宜之计更为紧密的合作,我们现在是在同赤裸裸的、不知羞耻的强权政治打交道……必须从国家的,而不是政党的角度来制订外交政策。应该在英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全新的方法”。进而呼吁英美两国“无论发生什么分歧,都必须在苏联面前保持一致,否则苏联可能会服从于危险的(扩张) 诱惑”。换句话说,同保守党一样,英国工党政府把英美结盟视为遏制苏联,同时又保持能自身霸权的唯一手段。而如此一来,如果能够通过军事技术上的通用共享,来加强英美两国军事上的联系,那么对于实现英国联美抗苏的战略意图自然是相当有利的。所以,基于这种更高层次上的政治考虑,英国政府极力希望促成英美两国重型坦克计划在军械和弹药上实现通用化,其意图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与M58这个美国表兄相比,英国人的L1 120毫米线膛坦克炮虽然在技术渊源上完全一致(都是M1 120毫米重型高射炮的洐生版本),并且拥有彻底的弹药通用性(采用分装式结构的动能弹、化学能弹、榴弹和黄磷燃烧弹),但由于原版的M58体积过于庞大,无论是将其作为F200系列重型坦克的主炮,还是作为FV4004这类应急用途,原封不动的“拿来主义”都是不可行的。所以与M58相比,英国版的L1在结构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别。具体来说,相对于M58英国人的L1在结构上有3个主要的区别。一是缩短身管,由M58的60倍径,缩短到55倍径,从而达到改变耳轴安装位置,提高炮塔内部空间利用率的目的;二是将立式炮闩改为横式炮闩,并采用电控机构进行开闩操作,以增加装填速度,提高射速(横楔式炮闩只需要较小的操作力,而且不管身管高度如何所需要的操作力都是一样的);三是在身管中间位置,加装M58所没有的身管抽烟装置,改善战斗室内的工作环境。M58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抽烟装置,只是在炮塔中内置高压气瓶,在开闩后从炮尾向炮膛吹气。而L1的身管式抽气装置则由贮气筒、固定螺环、喷嘴、弹子和放液孔螺塞等组成,在功能上要完备得多。其工作原理是:火炮点火后,弹丸经过炮管时,贮气筒内气压逐渐升高,而膛内压力下降;当弹丸出炮口时,膛内压力和贮气筒内压力相等,此时充气过程结束。随后,弹子因自身重量下落,堵住弹子孔使气体不能由该孔流回炮膛,膛内压力再急剧下降,待贮气筒内气压高于膛内压力后,贮气筒内的火药气体便由喷嘴向前高速喷出,在八个喷嘴后方形成低压区,将炮膛和药筒内的火药气体抽出去。从喷嘴喷出的气流,不仅能抽出炮膛内的火药气体,而且还能抽出战斗室内的部分气体,因而,减少了战斗室内的一氧化碳的浓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