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人性格特点解读:第十九章 辽宁人

🏷️ 365bet365.com 📅 2025-11-09 15:49:45 👤 admin 👀 8129 ❤️ 155
全国各地人性格特点解读:第十九章 辽宁人

辽宁人办事往往过于讲究哥们义气,不拘小节,缺乏规则意识,将哥们情与生意场上的商业规则搅到一起,使人难以托底。有人这样形容与上海人和辽宁人做生意的感受:“我不喜欢上海人,但我喜欢上海这个地方。我愿意和辽宁人交朋友,但我不愿意和辽宁人做生意。”就是说辽宁人缺少商业规则意识。

辽宁人的性格中优缺点互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它们构成了辽宁人性格的复杂形态。过去我们谈论辽宁人的性格,往往是谈优点多,谈缺点少,讲正面多,讲负面少,其实这并不利于辽宁人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关于辽宁人的性格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如一些外地人认为辽宁人比较土气、俗气,好像动辄就爱动刀子,因此说什么“东北人不好惹”之类的话,有一种地域的歧视心理。还有人把辽宁人性格的缺点总结为四种类型:大忽悠型(喜欢提口号,不为实);懒惰型(恋家,不爱出去闯,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冲动型(粗鲁,动刀子,意气用事);官场型(深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官味足,官意识浓)。这些评价,无疑有失偏颇。

不可否认,一个地区人的性格同一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辽宁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等游牧民族多生活在中国东北,游牧生活要求他们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近乎野蛮的性格。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鲁莽冲动,又很讲义气,这些性格特点传承下来,影响着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这也是这里的人被称之为“东北虎”的原因之一。辽宁男人的名字带个“虎”字的非常多,名字通常又对一个人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正所谓人如其名,所以叫“虎”的人大都长得虎背熊腰、虎头虎脑的,或者性格中带有一些虎气,就连女人也有叫“虎”的,虎妞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辽宁人的性格中自然也有些“欠缺”,大体上有如下几点:一是过于粗犷,缺乏平和温柔之气。辽宁人的性格中粗犷有余,豪爽有余,却效率不高,显得武气足,文气弱,总给人一种粗线条的感觉,这和南方人的性格恰恰相反;二是过于爱面子,讲义气。辽宁人办事往往有些过于讲究哥们义气,不拘小节,将哥们情义与生意场上的商业规则搅到一起,缺少一些商业规则意识;三是懒散,随遇而安,不思进取,悠闲自乐。他们有事没事就凑在一起聊天,唱“二人转”。

辽宁人的性格中有优点也有缺点,它们共同构成辽宁人复杂的性格特征。赵本山导演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和小品,把辽宁人双重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必须指出的是,豪爽也要守规则。做生意靠什么,靠感情,但更靠契约和信誉。如果说对合同斤斤计较、把丑话说到前面是“小气”,那么辽宁人需要这种“小气”。先小人后君子,总比事前称兄道弟事后掀桌骂娘,打官司、打架斗殴要好。现实生活中,很多生意上的经济纠纷,都祸起“豪爽”。

辽宁的北方是吉林和黑龙江,这两个省与辽宁同属关东文化范畴,在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上异常接近,东北三省的人都有着某种天然的地理与文化上的亲近感,以至在东北以外的人看来,东北三省就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板块。

辽宁人很清楚他们在中国地理坐标上的位置,并由这种地理位置感,逐渐衍生出一种明显的关外文化意识。辽宁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辉煌的红山文化,并绵延迁化,形成中国历史上“辽东文化”范畴。但总体来讲,它仍处在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原主体文化的边缘地带,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国学渊源的精神积淀相对薄弱。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长青认为,我们从辽宁人的性格特征中看到了儒家思想影响的缺乏,特别是儒家“和”的思想和“礼教”传统的薄弱。“礼教”传统是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一。狭义的“礼”,指的是符合封建文化的一种礼仪的方式,而广义的“礼”,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范畴。中国的礼仪思想传统,包括家族宗法的血缘关系,包括“大同”的思想、“仁”的思想、“中庸”的思想。而辽宁人的个性张扬,豪爽无拘束的、缺乏中柔之气的气质,无疑不符合“礼”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规范,也缺乏“和”的文化因子。在儒家文化的天人关系中,辽宁人的性格底色是既敬崇天,但更注重现实生活中人的作用,提高了人的活动价值。这样,在儒家思想传播的相对薄弱地带,辽宁人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诙谐幽默

辽宁人一般有着非常好的心理素质,既诙谐又幽默,这从辽宁人的谈吐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辽宁人的口才很好,善于与别人交流沟通,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性,经常爆出一些巧妙的歇后语,具有东北农民的那种幽默感。曾经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外地人和辽宁人只要唠上一会,很快就能感受到那种平实中蕴涵诙谐,讽刺中夹含的幽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火爆全国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把辽宁人那种诙谐幽默、开朗乐观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辽宁人的性格中,由于继承了“闯关东”汉子们那种对生活的幽默领悟和对生命力激情张扬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一种略带有“野性”阳刚而乐观的性格特征,它体现为一种东北人特有的生存意志与生存方式,也是对以温和中庸为特征的儒家文化性格的一种补充。

这种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大方外向的性格,使得辽宁人有一种良好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以个性为主的表演艺术方面,非常出色。辽宁人对文艺比较擅长。评书、二人转、小品这些原本极平常的民间艺术,却被辽宁人摆弄得红红火火,涌现了赵本山、范伟、巩汉林、句号、小沈阳等表演艺术家,他们成功地把东北民间艺术推向了全国。

辽宁人的风趣幽默与东北方言有关。东北话是发音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的一种方言,在接近普通话的同时还会让人感觉非常风趣幽默。

就连海滨城市的大连话也十分生动和幽默,大连话的源头是胶东话。胶东因地处山东半岛、距海很近,这里人说一口与山东别处明显不同的胶东方言。大连在辽东半岛,大量的胶东人闯关东之后,把乡音也装在包裹里一起携带了过来。所以,大连话与胶东话一脉相承。

海蛎子味儿的大连话,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土”,大连话的土与大连城市的洋气特别冲突。这种土与移民者大多为闯关东后代有关。当年大量从胶东半岛出发的农民迁徙到大连这座新建城市,虽然做了城市居民,可他们的语言仍然带有浓重的原乡味道。第二是“狠”,大连话的狠,目的就是为了把话说到位。比如把“我打你”说成“我砸你”,把“我踢你”说成“我踹你”,打和踢都有点花拳绣腿,砸和踹却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感。第三是“简”,大连话简单明了,没有废话,却非常有张力和弹性。比如大连人不论形容什么东西好,都用“干净”这两个字,衣服穿得干净,话说得干净,事办得干净,人长得干净,等等,而这两个字与卫生无关。第四个特点是“逗”,生动幽默,想象力丰富,比如看一个人犯傻,就会说他“彪”,后来衍生出“脑子有病”等等,这种话只有大连人明白,有时候并不是骂,而是嗔。

随着以赵本山的小品在全国走红,现如今全国各地的观众也许都会把能说上几句东北话当作一种时尚,东北话好像也越来越成为了风趣、幽默的代名词,广受热捧。然而东北方言其实并不是一个整体,东北地区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一小部分内蒙古方言组成,各个地方的口音相差很大。赵本山说的是辽宁铁岭地方话,范伟在小品中说话的口音更接近胶东和辽西口音。许多人错把辽宁话当成了整个东北的说话,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东北话当中,辽宁的地方口音最为浓重,吉林话大体等于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黑龙江是普通话的原型样本——有人认为知青时代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整个黑龙江、吉林的语言复合性,也进一步增强了此地的语言有能力成为普通话原型的基础。由此可见,东北三省语言特点分明,就普通话发音讲,黑龙江最好、吉林其次、辽宁最后。就差异化讲,辽宁各城市区别最大,其次黑龙江,差别最小的是吉林。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载体,彰显了东北人的粗犷、豪爽、乐观、幽默的性格特征。

爱面子,怕吃苦

辽宁男人过于爱面子,怕吃苦,缺少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

在辽宁,大连人最爱面子。一种是爱自己的面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喜欢穿,喜欢打扮,喜欢收拾家,喜欢听表扬。另一种是爱城市的面子。喜欢自炫的大连人出门最喜欢问别人:“你到没到过大连?”这样的问话实际隐含了答案:“我们大连好呵!”即使从未离开过这个城市,即使出去游走了很多地方,大连人一直固执地认为,我们大连就是好。热爱自己城市的方式有N种,大连人表达热爱的方式就是这种。

一位在沈阳做生意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老公是地道的辽宁人,他身上带有很多东北男人的特点:他很豪爽、比较自负、大男子主义很严重啊,超爱面子。她开始是被他的男人气所吸引的,结婚后慢慢觉得其实找这样的男人自己是很累的,由于他爱面子,下岗后在一家公司当保安,一个月才2600块钱,还抽烟喝酒、赌博,他的工资还不够他自己用,她又要带孩,又要做生意,还要挣钱养家,老公从来不帮她看店做生意,他觉得做小生意很没面子。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长青认为,过去很多人谈论辽宁人的性格,往往是谈优点多,谈缺点少,讲正面多,讲负面少,其实这并不利于辽宁人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他指出,辽宁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挣钱少的小事又不愿做,因而往往怨气足,发泄多。

辽宁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大家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农经济生活,在长期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变的懒散,而且,近代的辽宁,作为计划经济的代表,大锅饭的影响也是辽宁人懒散的原因。另外,辽宁地处北方,漫长的冬季农闲,也是人性懒散的一个客观原因。

辽宁人的商品经济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宁是中国最早进入,又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之一。由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步调迟缓,在辽宁人的思想观念里,因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沉淀意识,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惰性思维定式。很多人小富即安,只要保住最低的生活标准,就行了。因而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辽宁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因此,辽宁人要破除小农意识,树立市场观念。小农意识的突出表现为爱面子,怕吃苦,怕风险,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想干。江浙人以穷为耻,自强自立,能吃得苦中苦,擦鞋、修脚、理发、卖眼镜、弹棉花等很苦很累的生意他们都肯做,造飞机、搞集团、建园区的大项目也敢干,所以江浙人非常富有,经济发展很快。因此辽宁人要放下面子和架子,告别小农意识,发挥东北人的“虎”气,干一番事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3m胶水怎么用?3m胶水的使用方法
365bet娱乐场开户

3m胶水怎么用?3m胶水的使用方法

📅 07-01 👀 5048
气球用英语怎么说
365bet娱乐场开户

气球用英语怎么说

📅 07-16 👀 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