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对学业的11种好处(一)

不上学对学业的11 种好处
原文网址:https://www.todaysparent.com/family/parenting/academic-benefits-of-unschooling/
原文作者:Judy Arnall
很多人问:“如果孩子不上学,或者在家上学,他们怎么样才能学到12 个年级下来的知识?”答案是:孩子能通过玩耍、做项目、志愿工作、田野旅行和日常生活获取知识。他们不需要“按部就班”,因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学东西,其中大部分是无形的。长大后,他们可能会转上不同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他们日积月累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考试、论文、演示和研究项目等可评分的产出来证实。下文是不上学能带来的11 种学业好处:
1. 鼓励批判性思维
大型的官僚式机构没法良好地处理问题探究。从根本上,它们就是靠服从来运转的。如果打破常规的人太多,它们就会陷入停滞,时间和效率无从谈起。
批判性思维者不按常理出牌,因为他们会颠覆既定的灌输。然而,教室里的异议者,通常遭受的对待是:送去关禁闭,或者在羞辱下闭嘴。
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做批判思维者。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应该畅所欲言地提问,从内容、规则到条例,包罗万象。批判性思维事关收集信息、揭示隐含的价值观和设想、解析数据和分析观点,这些都是上学难以做到的。
不上学可以鼓励不受惩罚地提问。
2. 鼓励解决问题
在学校时,出现了问题后,都寄望于老师、学校领导和职工来解决它们,鲜有去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雇主招聘时最看重的十大技能之一。在教育系统中,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人都忽视了核心利益群体——求学者。牵涉到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惩罚和贿赂来“解决”的,而不是通过征求意见与合作。然而,人生的成功,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在一贯以双赢作为目标时,生活会变得更轻松、更健康,压力会少得多。只有在不上学时,孩子们才能自由自在地去探寻如何解决问题。
3. 鼓励主动性和毅力
学校是一种体制;它必须有规矩、惯例、政策、程序和权限。要高效运转,它必须坚持这些条条框框,凌驾于包括个性化的学习在内的其他所有考虑之上。破格而出的学生,往往由于“责任问题”、“安全考虑”或者仅仅是“政策”而遭受打击。不上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很少有这些羁绊。如果你儿子想做个土豆印章,让他做好了!只要是安全的,就可以做。不上学可以做很多事,而不是“不行,你不能做这个,这违反政策。”
4. 不上学可以混龄并依兴趣分组
学校里的孩子按年龄分年级,而不是按兴趣或能力。如此一来,他们通常被圈进了按实际水平来说纯属错误的群体,缺乏个性化学习的动力。
如果某个孩子数学优秀,不应该以年龄为由耽搁她。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同年级的班级没法提供。这样的学习,只有不上学的那种混龄环境能提供。
展开全文
5. 没有分流
在北美,根据政府系统的判断和安置标准,学校的孩子,大约15 岁或者10 年级时,要接受排序和分等级;在欧洲,更早这样做。某些国家,早在10 岁时,孩子就要分流了。这是错误的!一直以来的研究表明,直到13 、4 岁,孩子们的大脑才开始发育前额叶皮质,开发出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做,等于是在孩子们还没展现出能力之前,就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了。
如果孩子不上学,他们就可以在申请并参加大学课程入学考试之前,不接受分流。
6. 不上学的孩子能深入地学习功课
在学校,讨论的话题概略而零碎。为了让学生什么东西都懂点皮毛,学校教的东西宽泛又浮浅。学习,应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沉浸其中,但学校的时间限制不允许深切投入地学习。学生成了鸡毛蒜皮的大师,什么都懂什么都不懂的专家。要实现深入地学习,只能在自己安排时间下才能实现。因为课题太多,所以由学校来挑选。孩子不可能在12 年的时间里研究每个国家,于是教育系统挑出来几个:日本、巴西、秘鲁、希腊等。为什么该由教育系统来选?为什么学习者不能做出选择?
显然,成人都是以个性化为目标的。人不会样样精通,我们都各有专长。
在读完高中后,大多数孩子都不清楚自己这一生想干什么。很多人盲目地上大学,根本没花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激情所在。一名工程师,可能原本想做面包师;一名心理医生,或许做个艺术家会更开心;一名教师,兴许本来酷爱焊接。
在孩子们想了解某事时,他们可以咨询移动设备;信息随时可查。他们更需要的是,全神贯注到真正感兴趣的事上来。不上学,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深入学习,而且,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时间。(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